果盛教育中医药文化网
您的位置:主页 > 古今名医 >

南北朝军医刘涓子人物简介

作者:中医药文化 发布:2020-12-09 10:24 来源:www.zhongyaowenhua.com 阅读:



    刘涓子,东晋末至刘宋初京口人,东晋末为彭城内史,又为宋武帝刘裕族叔,曾随帝北征。相传刘涓子郊猎,遇“黄父鬼”而得痈疽方一部,因而有“鬼遗”之名。书中所谓黄父鬼与岐伯的问答,实为因袭了《灵枢·痈疽》的文字而已,所谓“鬼遗”者,实乃古人故玄其说,冀以取重于后人。
 
    刘涓子(约370~450年),南北朝人,宋元嘉十九年(442年),撰成《刘涓子鬼遗方》,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称《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人物简介】
 
    刘涓子(约370~450年),南北朝时江苏京口(今镇江京口区)人,善医学,尤精外科方术。晋义熙六年(410年),随刘裕北征,专治被创者。宋元嘉十九年(442年),撰成《刘涓子鬼遗方》,原10卷,今存5卷。述其平生治病经验,分述痈疽病因及鉴别。内容重于“金创”外伤疗法及痈疽发背,疥癣及发秃等治方。使用炙法,薄贴法,针烙纸捻引流内外并治等疗法,均为当时突出医学成就。元嘉二十年(443年),居秣陵(今南京》,另有《神仙遗论》等著作。
 
    【主要经历】
 
    刘涓子(约370-450)生活于晋末宋初。晋安帝时,曾任彭城(今江苏徐州)内史。后来跟随宋武帝刘裕北征,“有被创者,以药涂之,随手而愈”,可见其医术不但十分高明,而且随军出征为军士疗伤,当是一个军医。
 
    【著作】
 
    《刘涓子鬼遗方》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学术内容】
 
    刘涓子所著《刘涓子鬼遗方》主要是介绍有关外科痈疽方面的知识,魏晋以后,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客观上要求提高对痈疽病的认识和改进治疗,《鬼遗方》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此外,由于魏晋南北朝为中国南北分裂时期,战乱频多,故本书还涉及金疮、内伤、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
 
    【临床应用】
 
    《刘涓子鬼遗方》中对痈与疽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证的辨脓,已经十分精细。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系,说明严重痈疽症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预后严重。
 
    《鬼遗方》在治疗痈疽外证、石发中毒,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它是根据痈疽的不同情况而给予辨证治疗提出了许多解毒的治疗方法。如对钟乳石中毒,书中用“雄鸡肘上血一合,将铁粉汤一茶碗调服之”。又如丹砂发,书中用“黑铅、黄芪、防风、伏龙肝各半两,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轶事典故】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
 
    【人物评价】
 
    《刘涓子鬼遗方》对痈疽的辨证论冶,尤其详尽,可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代表着我国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
 
    【后世影响】
 
    中医外科素有消、托、补三大法则,分别对应疾病的早、中、后期,强调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消法针对痈疽初发,患者体质亦较好的情况下,为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多用清热、解毒、消肿的药物,以求病人免受溃脓、手术之苦。而这些原则在《刘涓子鬼遗方》中已经有所体现,为三大法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 人工栽培何首乌要注意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01-05
  • 白首乌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01-05
  • 白首乌的种植技术以及经济效益分析 01-05
  • 白首乌并不能理解成白色的何首乌 01-05
  • 白首乌别明儿隔山撬、过山飘 01-05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的白首乌 01-05